在之前的文章里,我们曾经介绍过广东的陈皮。陈皮是“广东三宝”之一,老年份的陈皮价格堪比黄金。

但是,在广东还有另外一种食材,跟陈皮一样是年份越老价格越高。它有着“黑色软黄金”的美誉,是海外潮汕人记忆中家乡味道的代表,它就是潮汕地区的特产——老菜脯!

老菜脯的由来

老菜脯在潮汕的饮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它与咸菜、鱼露并称为“潮汕三宝”。

潮汕人腌制菜脯的传统和习惯已有数百年之久,在以前的年代里,老百姓物资匮乏,尤其到了冬季,可吃的东西更是不多。于是潮汕人就把冬至前长成的萝卜晒干,腌渍,制成可长久储存而不坏的菜脯。在潮汕地区,“家家腌菜脯、年年贮菜脯、顿顿吃菜脯”是以前每户人家的真实写照。

虽然名为菜脯,但如果按实际成分来说,它的名字应该叫“萝卜干”更贴切。在潮汕话里,干制的食物被称为“脯”,而萝卜被称为“菜头”,所以萝卜干就被称为“菜(头)脯”。

而只有存放10年以上、保持品质优良的菜脯才有资格在名称前冠以一个“老”字。那是因为菜脯和陈皮一样,陈化的过程是从制成的那一刻开始,一直到它被摆上餐台而结束。品质好的老菜脯表面自然乌黑光亮,手指轻按如捏豆腐,绵柔并伴有微量菜脯油流出。老菜脯香味独特,口感醇厚浓郁,并带有淡淡的咸香和甘甜。

潮汕人尤喜吃白粥,在煮得浓稠的白粥里加上一勺菜脯,一碗清粥顿时变得滋味无穷。

老菜脯的制作工艺

潮汕人善于保留传统文化,老菜脯的制作尤其如此。基本上,每一家每一户都有自家传自阿嘛和母亲的菜脯制作技艺,代代相传,传承百年。

传统的老菜脯制作十分考究,经过挑选、腌制、日晒、石压、贮藏等五道工序。首先选取块根饱满、质地脆实、富含水分的白萝卜,其中尤以澄海白沙良种场的白玉种萝卜为佳。以海水泡洗干净。其后将萝卜置于腌缸中,加入海盐腌制。待水分析出后,放置在竹片上离地晒制。经过一日的日晒风吹,傍晚再用竹苫围实,每铺一层萝卜就撒一层海盐,最后用石头压实。如此重复26日,菜脯才能“媳妇熬成婆”,从白净光滑的萝卜,变成金黄色的菜脯。最后,制作好的菜脯需装入干净的陶瓮压实封存,并在上面撒上秘制五香粉,用黄泥封口,放阴凉处储藏,更有利于发酵。陈年老菜脯储藏时间越长,越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形成,经济价值越高。

2018年,老菜脯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。

老菜脯的风味

老菜脯经过多年发酵后,颜色会由棕黄变成黑亮。老菜脯那独特的药香味,则来自鲜萝卜中所含的甲硫醇经长时间发酵后,分解出大量由醋酸与乙醇形成的乙酸乙酯等众多芳香物质。与低年份的菜脯相比,老菜脯已经失去了甜味。这是因为萝卜里的碳水化合物已经从游离糖分解成醇类、酸类、酯类等挥发性风味物质,甜味也因此而消失。老菜脯的酸味则来自于积累了

大量乳酸等酸类物质。而原本萝卜中的木质素,在经过足够长时间的发酵后,也从因脱水产生的清脆,变化为因纤维断裂呈出的陈年的软绵。

贮藏了10年以上的老菜脯,在经过发酵和转化之后,萝卜中的酚类物质被多酚氧化酶分解,既贡献了陈香,也产生了褐变反应,菜脯颜色因而变得越来越乌黑。

好的老菜脯,用刀切开,就会看到有一层菜脯油。这是因为萝卜本身也含有少量植物的脂肪,在经过压榨、日晒之后,水分蒸发掉了,但脂肪却留了下来。

老菜脯风味的形成,还包含一个关键因素:空气中的微生物。

这些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它们自身的发酵也会产生风味物质。乳酸发酵的最终产物是乳酸和少量乙醇、甲酸、乙酸、高级醇以及二氧化碳、氨等,这些都能给菜脯带来酸味和乙醇香气。而在这过程中产生的琥珀酸,则贡献了酸甜可口的味道,同时具有一定醇香。菜脯中的醋酸与乙醇形成乙酸乙酯,增加了芳香气味。另外,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有机酸,也是菜脯中的主要风味物质之一。

所以,潮汕菜脯之所以有特别的风味,就是因为潮汕地区的微生物与其他地方不一样,这些微生物发酵后产生的风味物质也就不一样。这就跟离开了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,有着相近的原因——微生物种群不一样了!

老菜脯的价值

经过多年的贮存,老菜脯拥有了独特的风味。它拥有独特的药香和微微的酸味,让人回味无穷。老菜脯既可以直接食用,作为开胃小菜,搭配白粥,清爽解腻;也可以用来烹饪各种美食,如老菜脯炒饭、老菜脯炖排骨等。在烹饪过程中,老菜脯的独特味道能够为菜肴增添一份别样的风味。

除了美味可口,老菜脯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。在潮汕民间,老菜脯被视为一种传统的食疗佳品。它具有消食开胃、清热解毒、润肺止咳等功效。在炎热的夏天,一碗老菜脯粥可以让人食欲大增,消暑解渴;在寒冷的冬天,老菜脯炖排骨则能温暖身心,驱寒保暖。

老菜脯最常见的烹调方式是炒饭和煮粥(潮汕人称粥为糜)

老菜脯炒饭

老菜脯粥